又议光伏

沃二一门窗幕墙网评论员
2016-09-22


原创发布日期  2012年11月



【编者按】2009年,光伏在全国发展的风生水起,从国家到地方到协会到企业到各路媒体,无一不充斥着“光伏市场一片好大”的声音。而就在那样一个全民做光伏的时代,本网评论员经过冷静理性的分析,发表分析报道《光伏产业,新经济?还是泡沫?》,无疑是给当时大热的光伏泼了一瓢冷水,而作为为数不多“唱反调”的声音,我们的声音还是被淹没在热炒光伏的浪潮下。我们在文中“残酷”地指出:“光伏产业泡沫必然破裂”,到现在看来,这简直是一语成谶,究竟是什么使当初的“朝阳产业”陷入“谈光伏色变”这样的境地呢?

【历史的证明】


几年前,在全国热炒光伏的时代,本网第29篇原创分析文章《光伏产业,新经济?还是泡沫?》提出“光伏产业泡沫必然破裂”的观点。这当然不是我们信口开河,而是本网透过冷静客观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在光伏产业大热的时候,光伏产业的幻象可以看作由对政策的过度追捧、多晶硅等原材料高位价格、技术瓶颈、产能过剩几个泡沫组成。随着全球范围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加深,这些泡沫破裂后将会对整个行业造成巨大的打击。
 
也许在那个时候,我们的声音显得异常的不中听,但是正如我们文章结尾处所说的“也许我们今天所说的话不太受欢迎,但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啊!两三年后,可以回过来头检验看我今天说的话,历史会对我们的有一个公正的评价。”
   
回看这几年光伏产业走过的路程,光伏行业的生存现状怎么样呢?市场需求的低迷及严重的产能过剩,使得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跌。再加之全球经济环境大的不利因素以及各国对中国接二连三发起的双反调查,更是使得中国光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中国光伏接连遭到欧美印三方围堵,分别宣布对华光伏进行“双反”立案调查,并采取措施对华企业征收“双反税”。
   
2011年10月,美国太阳能电池生产商Solar World要求对中国75家相关企业展开“双反”调查,当年美国即开始立案调查。


2012
年3月20日,美国商务部作出裁决,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2.9%-4.73%的临时性反补贴税。


5
月17日,美国商务部发表声明称,初步裁定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主要是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征收31.14%至249.96%的高额反倾销税。


7
月24日,德国企业SolarWorld等公司向欧盟委员会提交申诉,要求对中国光伏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


9
月6日,欧盟正式发出通知,将启动对华光伏太阳能产品反倾销调查,范围包括晶体硅光伏组件、电池片和硅片。


11
月8日,中国光伏产业连遭来自美国和欧盟的两记“大棒”,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公告,称已对从中国光伏企业进口的硅片、电池、组件启动反补贴调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作出终裁,对从中国进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做出“双反”终裁,开始对中国光伏电池征收惩罚性关税。


同时,据媒体报道,印度也将很可能提起对华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目前印度光伏电池制造商已多次向印度商会提交反倾销申诉书。


图片来源:凤凰网


各种因素的压力使得中国光伏行业生存颇艰,光伏行业两大巨头赛维、尚德被爆濒临破产。据美国投资机构Maxim Group8月8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在中国前十大太阳能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债务累计达到1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13.94亿元),整个行业已接近破产边缘。Maxim Group特别指出,江西赛维和无锡尚德破产的可能性最大。再观幕墙行业涉水光伏界的一众企业,三鑫、南玻都因为光伏玻璃赔本,导致整体利润大幅度下滑。


这一切无一不印证了我们当初的担忧成为现实。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并无丝毫欣喜,并没有因为我们预言中了光伏产业如今的际遇而得意,相反,我们并没有幸福的感觉,反而觉得忧心忡忡……
 
【为什么发展成这样?】

很多业内人士分析,中国光伏产业遭遇寒冬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严重的产能过剩。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光伏总安装量为27GW,国内目前已经量产、再加上在建的光伏产能却达到了50GW,而造成这样一个近乎失控的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

补贴式发展至畸形
     
目前,太阳能光伏的发电成本,仍然高于传统的石化能源发电、水电、核电以及风电等。多数国家都通过政府补贴、协议上网等方式,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给予政策支持。
   
财政部2009年出台了太阳能屋顶计划。在作为太阳能屋顶计划实施细则颁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的实施意见》中,中央政府明确表明了扩大国内太阳能发电市场的态度,并且对地方政府制定相关财政补贴政策提出了要求。出台的金太阳工程也明确提出将为500MW规模项目提供支持。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也明确将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出台一揽子政策,扶持新能源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太阳能屋顶计划和金太阳工程外,包括“十二五规划”在内的“新型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等也已出台。中央政府明确态度后,各地方政府也随即颁布了地方政策,大力支持光伏产业的发展。


国家对光伏进行补贴,是为企业提供一个“垫脚石”,鼓励企业能够在未来发展出有利用价值的电。而有些企业错就错在,把政府这种暂时性的补贴,当成了生财之道。
   
在本网第六十八篇原创分析文章《对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再思考》一文中,我们指出“受市场大环境影响,目前光伏产业许多企业已陷入微利或亏损。但查阅部分光伏企业的最新财报也惊奇地发现一些企业即便亏损,却仍能盈利,而靠的就是‘吃补贴’。”据相关业内人士介绍,“税费返还”是很多光伏企业正在享受的“优惠”措施之一。地方政府和光伏企业所在经济开发区,一般都会给予光伏企业各类补贴政策,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获得的补贴数额之巨,更是超出常人想象。“据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2011年光伏企业获得各类补贴在百亿元之巨。不少光伏企业其实并不盈利,但靠着地方政府给予的新能源优惠政策和高额补贴,照样能维持运转,甚至盈利。”上述业内人士进一步补充。


依靠补贴启动,但补贴绝不是发展新能源的长久之计。政府不断的推出补贴措施是希望我们的企业能加大力度开发完善光伏发电技术,提升产品品质和技术含量,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最终能实现平价上网。如果只是短视的通过获取各种优惠和补贴,以一时改善财务状况,耽搁了主业竞争力的增强,而希望从各种副业获得回报,会最终使行业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

尚德施正荣首富的神话
   
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却忘记了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羊群效应”。2005年,施正荣首富的神话无疑在光伏行业中引发了羊群效应。


2000
年,拥有太阳能博士头衔的施正荣带着技术和资金从澳大利亚归国,当时无锡市政府一直在寻找一些含高新技术同时又能回报丰厚的项目。施正荣一个关于创立太阳能科技企业的概念正好与之不谋而合。在无锡市政府的支持下,拥有国资背景的无锡当地知名企业纷纷出手,这其中包括了小天鹅集团、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山禾制药等8家公司,施正荣共融资600万美元,他则以4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160万美元的技术参股,成立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20029月,尚德第一条生产线投产运行。随着德国加大太阳能产品补贴力度,整个德国的需求超过了世界产能一倍,尚德也开始爆发。短短三年的时间,在施正荣的苦心经营下,尚德电力打入德国市场,产品供不应求。20051214,无锡尚德美国纽交所上市,融资4亿美元。施正荣也从一位饱受质疑的创业者成为华尔街追捧的明星,并被誉为光伏界的“比尔盖茨”,而且成为2005年的中国首富。


施正荣“一夜暴富”的传奇,无疑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也使很多企业家和创业者开始瞄准光伏……
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在无锡尚德、浙江昱辉等海外上市公司的财富效应影响下,浙江民间资本纷涌至太阳能光伏产业,一些企业摒弃了精英多年的老本行,忙不迭地转投这个“钱景无限”的产业。当时,在太阳能产业集聚的嘉兴市企业界,流传着“织布3年不如做1年太阳能”的说法,许多当地民企将经编、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撇在一边,花巨资投身太阳能。据不完全统计,仅江浙一带,就有数百家光伏相关企业。

政府号召全民哄入
   
太阳能具有可再生和环保等方面的特点,这种优势让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将太阳能作为重点发展的新能源产业。在现行政绩观指导下,好大喜功成为地方官员的通病。光伏产业投入大,既能创造高额GDP,又具有环保节能的概念,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政策要求,遂令地方官员趋之若鹜,纷纷将光伏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青海格尔木、黑龙江绥化、江西新余、河北保定、江苏无锡纷纷宣誓打造“光伏城”。


晶澳太阳能
CEO方朋曾对媒体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中国政府当然是好心,但是拔苗助长,中国去年20个城市宣布要做‘千亿光伏产业’,这加起来大概比全球市场的需求还要多。政府应该分清该管的和不该管的。比如无序的降价,一些不成规模的企业把低质量的产品卖出去,既影响中国企业的形象,又造成市场的混乱,这些是政府、海关、行业可以管的。不该管的,就比如一些企业破产淘汰的自然过程中,政府不要人为干涉。中国还是要进一步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下,保证行业健康、优胜劣汰。”


回顾光伏发展之初,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极力倡导光伏,相关行业协会也是将光伏炒的一片火热,各路媒体都在为光伏的发展摇旗呐喊。在政府高举的大旗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投入到光伏生产的洪流中……


某市原市委书记曾讲过一句话,大意是“国家全面要干的事你千万别去干,国家不让干的事你去干,一定能挣钱。”后来因为这句话被批政治上不可靠,仕途上受到影响。但是抛开政治不说,这个人悟出了很多道理,是懂经济的。为什么?第一,国家很多政策的决策者并不是搞经济的,没准指挥错了,第二,全民都要去干的事,好事都会变成坏事了。


又如某业内人士所说:“我国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模式一开始就存在问题,不是以需求为发展导向,而是以投资为发展动力,各地政府都在强调招商引资和投资规模,对产品是否有相应市场需求则欠考虑,这导致整个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


在地方政府的助推下,光伏产业在中国出现了明显的过度投资与产能过剩,为今日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细分市场有潜力】

 
新能源是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由于资源可再生、转换最直接和使用最清洁,光伏产业又被视为新能源中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各地对发展光伏产业趋之若鹜,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资料显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大力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短短数年时间,各地光伏项目大规模上马,光伏产业陷入了产能过剩危机。据了解,2011年中国光伏组件总的产能达到40GW,但全球实际市场需求的装机量只有27.65GW,目前全球光伏组件的库存超过10GW左右需要消化,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过剩的部分至少需要用两年的时间才能消化完。特别2011年以来受到国外经济大环境以及相关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陷入了产能过剩和国外贸易保护的双重危机,这将使中国的光伏企业有1/3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


但这并不意味着光伏行业已经没有出路了,关键是企业如何调整心态、转变思路,找出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发展路径。光伏行业的未来不在于一心依靠政府补贴,忽视产品研发与应用这样的落后模式,而在于勇于开拓创新,积极研发应用有真正利用价值产品的模式。


我们欣喜地看到,也有一些企业没有执着于电池板的制造,反而在细分的市场做光伏的应用研究,在一片哀鸿的市场中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比如深圳蓝波幕墙及光伏工程有限公司致力于发展的“光伏建筑一体化
(BIPV)”,这种模式在光伏的应用领域还是有着一定的潜力。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技术是应用太阳能发电的一种新概念:在建筑外围护结构外表面铺设光伏阵列提供电力,即将太阳能发电(光伏)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建筑与光伏系统相结合就是把封装好的的光伏组件(平板或曲面板)安装在居民住宅或建筑物的屋顶上,再与逆变器、蓄电池、控制器、负载等装置相联。光伏建筑一体化的进一步结合是将光伏器件与建筑材料集成化。一般的建筑物外围护表面采用涂料、装饰瓷砖或玻璃幕墙,目的是为了保护和装饰建筑物。如果用光伏器件代替部分建材,即用光伏组件来做建筑物的屋顶、幕墙和窗户,这样既可用做建材也可用以发电,可谓物尽其美。


蓝波总经理徐宁表示在光伏产业一片哀鸿的时候,他们反而抓住这个时机专心研究如何将光伏与建筑结合得更好等问题,并积极对外宣传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因此在今年,蓝波在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应用方面的进展比以往任何时候的增长度都要高。同时,由于中国光伏产业在海外市场的受阻,促使大多数企业回归本土市场,这样光伏组件企业跟光伏应用企业能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彼此放下身段,彼此互相依存、相互帮助去研究怎样将光伏的应用做得更好。

   
建筑要走向绿色这是一个全球性的一个必然趋势,目前中国对绿建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徐宁曾做过一个估算,中国的整个绿建(包括做示范区、金太阳工程)在十二五期间可能带来的市场约有4700亿,而光伏建筑一体化能占到的其中一半的市场,达到两千多亿。而2011年中国整个的幕墙门窗的市场合起来约有三千亿,可见这个市场是相当大的。同时,技术的发展,行业本身的发展也会给光伏建筑一体化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

【结语】

 
《建伟:在资本洪波中崩盘》一文中我们说到“在国内流行的‘做大做强’概念的引导下,能超越时代的局限,反潮流的英雄是很少的。……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时代潮流的局限下生存和发展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试想,费学军30岁就取得较大成功,在各种光环的笼罩下,在做大做强理念的影响下,年轻的他能拒绝得了这么多的诱惑吗?他也只是这个大潮流里不可幸免的小人物。费学军的悲剧何尝不是这个时代的悲剧呢?”同样如今光伏的遭遇又何尝不是这个时代的悲剧?


在全民都做光伏的历史时期,在政府、协会、媒体都在热炒光伏的时期,在全民都浮躁的时期,我们沃二一门窗幕墙网的全体编辑以新闻人的职业道德和敏感性发出了最为理性、最不寻常的呐喊,我们当初的《光伏产业,新经济?还是泡沫?》一文在当时那个时期是为数不多的“唱反调”的声音。当今天光伏产业大面积崩盘的时候,我们没有因为我们有前瞻性的预料到这一天存在丝毫窃喜,反而是痛心。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没有否定光伏,光伏是有未来的。那些仅仅依靠国家补贴来维持自己利润的企业已经穷途末路,而那些切实做研发,在细分领域兢兢业业的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理性、专业一直是本网全体编辑在创作文章所坚守的原则,我们希望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坚持发出我们最冷静、最理性的思考,我们也希望经过这么多事,业内的企业家们能够更加成熟理性地来做企业,与君共勉……



门窗幕墙行业原创深度分析报导系列文章是沃二一门窗幕墙网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包括全文转载或部分摘录),请尊重原创,盗版必究!

分享
写评论...